当前位置 :
【道德经的真正含义何以为道,何以为德,道与德如何来分开来理解,把握清净,循道归心,无为而无不为,即证心本无心,道也非道!又该如何理解】
 更新时间:2024-04-24 09:16:41
1人问答
问题描述:

道德经的真正含义

何以为道,何以为德,道与德如何来分开来理解,把握清净,循道归心,无为而无不为,即证心本无心,道也非道!又该如何理解

李莹回答:
  无为而无不为:出自《道德经》   四十三章科学与哲学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.   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.   无为而无不为为学:向外追求学问,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.日益:一天比一天增加.为道:向内追求智慧,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.日损:一天比一天减少.   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,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.不停地修炼道德功,开发潜在的智慧,自我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,减少再减少,直至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.自我意识完全符合了客观规律,自我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.   “为学”能够直接地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.现代教育的内容就属于“为学”的范畴.而老子的“为道”即道学则是现代教育还没有真正涉及到的内容.老子的“道”既是智慧的大厦,又是通向智慧大厦的道路.“为道”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,从这一点来说,道学就是哲学,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.但是,传统哲学的课题是建立在单纯地对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的,而不像道学是建立在默修实践基础上的,这是传统哲学的最大弊端.也正是这一弊端,导致了哲学至今处于困境之中.我们知道,“道”首先是一种境界,而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,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进入的客观存在的忘我的、无形的心灵的境界.要想进入这一境界,只对概念作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是永远无法实现的.但是要达到哲学的目的,获得大智大慧,非得进入这一境界不可.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.只在现象世界中摸索,是不会认识自我、认识世界的真面目的.所以,哲学只有统一到老子的道学上来,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哲学.   关于智慧,苏格拉底认为,智慧是神才具有的,他所说的神其实就是人的心灵.我们注意到,在《道德经》中,老子把一个人分成“吾”和“我”,“吾”指代自我,“我”代表真我.智属于自我,是显意识、个体意识.智,知于表面现象,形成于后天.用自我之智看问题,只能是以物观物.以物观物则流于主观片面;慧属于心灵,是潜意识、集体意识.慧,明于道,形成于先天,但需要后天之智去开启、凝聚.用心灵之慧看问题,则以道观物.以道观物则客观全面.未体道之人,灵受制于魂,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,慧就不能形成.智知于现象,慧明于大道,只有魂与灵和,智慧才能形成.如果说,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,并非完人,那么,道学就是指导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过渡的学问.超越自我,解放心灵,开发潜意识,使认识的主体由自我变为心灵,这就是道学的根本目的.也只有超越自我,人才能成为大自然的真正强者.   关于哲学的方法,传统哲学的方法是怀疑法、逻辑分析法、归纳推理法等等,而老子哲学的方法是“损”.损就是破除自我主观意识,也就是佛家所说的“破我执”.损是扬弃,扬弃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,使主观反映客观.“损之又损”,就是否定之否定.损的过程是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、端正意识、肯定真理的过程,同时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,因为,德是否正确,是依靠身体的健康状况来检验的,如果在练功实践过程中,身体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,以致于出现自杀、杀人等现象,这就证明已经走到邪路上去了.   另外,“损”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.不过这里的认识是对自我的认识,实践也是自我的默修实践.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,同时又是认识的客体,只有首先认识自我,才能把握真理,认识世界.认识的正确与否,又必须通过默修实践所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去检验.正确的认识对练功实践具有指导作用,否则,就会给身体带来灾难.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,就是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,循环往复以至无穷,直至坐入道境,获得真正的解脱.   一切学问必须一定于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学问.科学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,解决现实的诸多实际问题.哲学则必须首先给我们带来身心健康.倘若一个哲学工作者,不能使身心健康,反而头痛感冒、大病小灾的不断,那么,智慧也就无从说起.
政治推荐
最新更新
热门政治
查询网(025773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查询网 025773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954号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