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
【阅读《故乡红叶》,完成下列各题。①香山的红叶,我是赏过的。第一次赏香山红叶,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,适逢红叶盛季,满山皆红遍,同伴便惊叹不迭。②但我只感到亲切,并】
 更新时间:2024-04-25 12:18:01
1人问答
问题描述:

阅读《故乡红叶》,完成下列各题。

①香山的红叶,我是赏过的。第一次赏香山红叶,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,适逢红叶盛季,满山皆红遍,同伴便惊叹不迭。

②但我只感到亲切,并没有难抑的惊奇。因为我觉得,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、流丹溢彩的,而且山脉绵亘,红到极遥远的地方,比香山来得有气魄。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,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,命运便很阔达了。

③故乡的山峦,植被是极丰茂的:黄栌满坡,柘丛盈岗,楸树峰耸,檀木沟伏……夏时山色蓊郁,入秋,则渐渐变化起来,先是淡黄,而后是斑驳,最终是红得一统了,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。

④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--

⑤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,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,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,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。所以,未上冻前,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。而后,有余力的,要在地堰的边上,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,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。撒上草木灰的土地,蔓菁憋得大,土豆长得足,谷穗也结得沉。

⑥此时,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,可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。所以,山里人并未想到,那一丛丛的红叶,便是一团团的激情、一首首的诗,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,正可以坐享一番。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,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,他们想。那时,我并没有一丝悲哀,因为身在其中,与村人的感觉相同。

⑦真正醒悟了,感到有些惆怅了,是看到城里人,居然要走那么远的路专程到香山赏红叶之后。于是,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,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,我便回到故乡,探抚那故乡的红叶。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!

⑧我爬到屋后的山上:高远的天,衬以峻拔的山形,那凌风的红叶,簌簌地,便让人极感动。但激动的心,很快就黯然了--

⑨沉默的父亲,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,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。于是,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,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,显得多么奢侈,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,便踅到父亲的身边,想给他打个下手。

⑩父亲很懂我的心思,笑笑,“去赏你的景吧。”

⑪见我仍迟迟不动,父亲说:“有什么不好意思的,你高兴赏景就赏景,我高兴做活就做活,不都图个自在么。”

⑫我知道,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,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,这是情理中的事,不关乎我的勤与懒。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,作赏景的清客,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。

⑬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。

⑭第二年秋深,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,仍有热热的归心。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,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,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。

⑮最后,还是回去了。因为:红叶岁岁依旧,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;

⑯回到故乡,父亲很高兴,抱出一坛雄自酿:“崽呀,知道你要回来,爹特意给你留着呢。”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。

⑰从此,每到秋深,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。

⑱每次,我们低头砍着柴草,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。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,山上的红叶,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--

⑲红叶没有怨艾,只有默默的坚守,一如山里的人们。

(本文有改动)【注】①沤(òu):长时间地浸泡,使起变化。②踅(xué):中途折回。③雄自酿:一种自家酿造的酒。

(1)本文记述了作者多次回乡前的心理及回乡的原因,请你阅读文章⑦-19段,完成下列表格。

回乡的时间回乡前的心理回乡的目的
第一次②___②___
第二次热切、迟疑、惆怅 ③___
后来       ④___抚慰父亲
(2)阅读第⑮段画线句,结合文章内容,说说甲、乙两处“辜负”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。

答:甲:辜负的内容___,蕴含的情感___

乙:辜负的内容___,蕴含的情感___

(3)作者在文章结尾巧妙地把“红叶”与“山里的人们”紧密联系在一起,结合文章相关内容,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。(不超过150字)

秦品乐回答:
  (1)本题是对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的考查.方法:一、段意合并法.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.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,加以概括,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.这是最常用的方法.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:二:要素串连法.写人记事的文章,一般有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(包括起因、经过、结果)等基本要素.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,用词语串连起来,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.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,分析理解,在此基础上,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.①惆怅 ②探抚红叶(赏红叶)③看父亲④毫不迟疑   (2)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.解答思路:解词+内容+情感.方法:联系词语本义,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,以及表达的感情.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,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,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.务必遵循“词不离句,句不离篇”的原则.甲处:①父亲埋头劳作,无暇欣赏红叶的美.②“我”对家乡红叶被漠视和遗忘的惋惜.   乙处:①父亲盼“我”回家,而“我”却迟疑犹豫.   ②“我”对父爱的理解和对自己迟疑行为的自责、内疚.   (3)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.常见表现手法有:衬托、象征、托物言志、借景抒情、欲扬先抑、正反对比、侧面烘托、虚实结合、以小见大、卒章显志、巧设悬念、首尾呼应、铺垫等.(1)象征手法 作用: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,表达了…的情感,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.(2)对比手法 作用:通过比较,突出事物的特点,更好地表现文章…的主题.(3)衬托(侧面烘托)手法 作用: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,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、性格、思想、感情等.作者运用借物喻人手法,家乡红叶,用“红得一统”“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”活画出家乡红叶的烂漫、绚丽,红叶尽管年年被漠视被遗忘,但依旧执著地红;作者写山里人,以父亲为典型,他们终年劳作,“图个自在”,儿女归家欢喜,儿女不归无怨.作者借物喻人,在结尾处,用“没有怨艾”“默默地坚守”将红叶、山里人形象合一.   答案:   (1)①惆怅 ②探抚红叶(赏红叶)③看父亲④毫不迟疑   (2)甲处:①父亲埋头劳作,无暇欣赏红叶的美.②“我”对家乡红叶被漠视和遗忘的惋惜.   乙处:①父亲盼“我”回家,而“我”却迟疑犹豫.   ②“我”对父爱的理解和对自己迟疑行为的自责、内疚.   (3)作者写家乡红叶,用“红得一统”“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”活画出家乡红叶的烂漫、绚丽,红叶尽管年年被漠视被遗忘,但依旧执著地红;作者写山里人,以父亲为典型,他们终年劳作,“图个自在”,儿女归家欢喜,儿女不归无怨.作者借物喻人,在结尾处,用“没有怨艾”“默默地坚守”将红叶、山里人形象合一.
最新更新
查询网(025773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查询网 025773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954号-20